央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(記者肖源 河南臺記者趙勇生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對於今年的939萬高考考生來說,人生的第一場大考終於是落下帷幕了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,一切包袱就此放下了在河南確山縣的一位考生,他所引起的社會關註還在繼續,他就是46歲的盲人考生李金生。昨天頭一回走進普通高考考場的他,成為全國普通高考中,首位使用特別定製盲文試卷的人。
  不過,李金生這兩天的考試成績並不理想。在昨天第一個科目的語文考試當中,媒體用了這樣的文字,來描述李金生的應考經歷:第一次參加全國普通高考的他,摸讀完考試註意事項的時候,已經是11點35分,而這時候,普通考生已經交卷5分鐘了。雖然有40分鐘的延時,但在剩下的35分鐘時間里,他只摸讀了第一道選擇題中的這麼一句話:“二氧化碳可以使全球氣候變暖,使天氣變得乾旱”。
  李金生幾乎沒有作答,這再次引發了不小的爭議。那麼爭議的背後,盲文試卷是怎麼製作出來的,它和普通考卷有何不同?公眾又是怎麼看待李金生的這場特殊的高考呢?
  李金生:唉,不行!它前面有註意事項,我看看那些東西,看完以後,第一題還沒看完,時間就到了。盲文摸得太慢,寫得太慢。
  因為答題並不理想,李金生的情緒有些低落。不過,考場外的人們,對他所使用的盲文試卷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今年高考為何要專門製作這份盲文試卷?它與普通試卷有何不同?又是怎麼印製產生的?駐馬店市殘聯副理事長徐達說,盲人考生要想掌握高考所需知識,並順利應試,需要付出比普通考生更多的努力:
  李金生:比如說普通人考試120分鐘,但是對他們來說,要摸讀掌握這些試卷,再理解這個試卷,再去答題,這120分鐘的時間對他們就很倉促,考慮到這些,給他們一定的延時照顧。所以說,盲人他們能參加高考,掌握這一定的知識,確實要付出常人所理解不到的那些辛苦。
  記據盲文專家介紹,盲文試卷實際上就是在普通高考試卷基礎上製作的,但兩者之間又絕不是簡單的減法關係。在普通試卷基礎上,對圖表、圖形等需要依賴視覺系統才能認知作答的題目,進行了適當的調整。
  中國盲文圖書館盲文文化研究所所長高旭:如果把漢字變成盲文的話,這裡頭有一個專門的技術,另外像圖形,如果是立體圖形,和更複雜的圖片,仿真圖片,比如說地理地形圖,複雜圖怎麼辦呢?大部分就得刪去。
  為了這份試卷,教育部、殘聯多次研究,因為當地不具備印製條件,這份試先在北京印製好,然後在開考前一天,專程武裝押運到李金生所在的確山縣。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薑鋼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,從命題、製作再到運輸,這份盲文試卷凝聚著國家和社會各方的努力。也正因此,昨天李金生首場考試交了“白卷”之後,公眾的質疑不斷。有人認為,李金生有自己的事業,已經能夠自食其力,沒必要再用高考來證明自己,也有人認為,李金生並不理想的成績,事實上浪費了公共資源。對於這些質疑,李金生表示,這場考試,過程重於結果,意義大於成績:
  李金生:反正我盡最大力量,我還要去考,我既然報上名了我要感受感受普通高考,我要沉著冷靜地去摸哪些考試題。
  中國盲人協會主席李偉洪,對於盲文試卷首次走進普通高考考場,也作出了積極評價:
  李偉洪:這確實是令我們很高興的一件事。這體現了黨和政府,特別是教育界,對我們盲人的一種關懷,這是對盲人平等接受教育權利的一種保障,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誌。
  正如李金生所說,過程重於結果,意義大於成績,成為首個叩開了高考大門的盲人,46歲的李金生應該說是幸運的。  (原標題:中國第一個盲人考生參加高考 專家:社會文明的進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f02bfhg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